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行业资讯 > 假冒伪劣鸡精被查货 消费者购买需警惕

假冒伪劣鸡精被查货 消费者购买需警惕

发布日期:2013-06-20

  说起食品安全,很多市民尤为关注猪肉、大米等食物,却往往忽略了调味品的质量安全。今年年初,成都市公安局就破获了一起案值180万元的特大制假售假案件。犯罪嫌疑人注册了一家鸡精生产企业,在这样“正规”的背景下生产假冒伪劣鸡精,并流入市场。
  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公安机关对涉及食品安全的“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进行深度排摸,捣毁了一批“黑窝点”,斩断了一批犯罪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市公安机关共破获涉及假冒知名品牌啤酒案等各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58件,挡获犯罪嫌疑人112名,收缴大批赃物,涉及金额1亿余元。通过这种方式,有力维护了成都良好市场经济秩序,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蹲守市场半个月 查到生产窝点
  去年12月底,经过市民举报和调查,成都市工商局等部门发现五块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人批发销售假冒“金宫”“百信”等品牌鸡精,并将该案移交给成都市公安局。
  接到该案后,市公安局立即抽调警力组成了专案组。前期,两名办案民警前行来到五块石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蹲守、观察鸡精批发商张某。经过观察,民警发现了给张某送“金宫”“百信”鸡精的李某。处理食品安全案件要打击源头,于是办案民警没有着急查出张某,转而跟踪调查送货的李某。
  前后半个月的市场蹲守和跟踪调查,办案民警发现,李某经常开着一辆灰色的面包车来给张某送货。不过,李某丝毫不像送假货的。他在市场内,会给一些商家发放宣传单,上面有企业的名称以及座机联系电话。
  顺着李某的行车路线,找到了位于双流县彭镇的生产窝点。同时,公安干警又发现了位于五块石农贸市场和商贸大道的两处批发销售窝点。就在民警以为李某就是生产假鸡精的“老板”时,疑点出现了。首先,民警发现李某发上的宣传单上的企业确实存在,而且注册的就是一家不出名的鸡精品牌企业。其次,民警还发现,李某除了往返于五块石批发市场和双流县彭镇以外,还经常去市区九眼桥附近的某住宅小区。经过调查,李某经常和宣传单上的座机电话联系,而这个座机号码的注册地就是这个小区。
  李某背后,会不会还有真正的幕后“老板”没有出现呢?如果是这样,仅仅捣毁双流的生产窝点恐怕远远不够。
  两组干警同时行动 抓获幕后“老板”
  针对这些疑问,办案民警顺着李某的线索往上调查,发现李某通过座机号码联系的人是宁某某。
  回到双流县彭镇的生产窝点继续调查,民警找到了生产窝点的房主。而根据房主描述,租他房子用来生产鸡精的人的确是宁某某。加上其他细节的补充,民警基本确定了宁某某“幕后”老板的身份。
  于是,在行动当天,专案组派出了两组干警,分别蹲守双流的生产窝点以及九眼桥附近的小区。两组干警同时行动,分别抓获了李某、宁某某。一组干警在双流的窝点查获了3吨成品假冒“金宫”“百信”等品牌鸡精、1.7吨半成品的鸡精。
  但是,被抓后,宁某某声称自己没有参与生产假鸡精,也没有送货,不承认自己的制假售假行为。公安干警在对李某审讯后,李某交代了全部细节,并指认了宁某某就是背后的主谋。再加上厂房房东的指认,宁某某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原来,从去年3月份开始,犯罪嫌疑人宁某某等人就大量购进未经检验的散装鸡精,雇佣工人进行翻装,生产假冒品牌鸡精进行批发销售。
  在生产窝点,公安干警还发现了一个账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假冒鸡精的销售情况。根据账本记录和调查,公安机关又捣毁了位于五块石农贸市场和商贸大道的两处批发销售窝点,现场查获了9吨成品假冒伪劣鸡精。这样,公安干警就一共查获了12吨成品假冒鸡精和1.7吨半成品的鸡精。
  而开始生产到案发,该犯罪团伙累计销售假冒伪劣品牌鸡精28万余袋,涉案金额180余万元。
  经过成都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抽样检验,犯罪嫌疑人宁某某等人生产、销售的假冒鸡精质量低劣,谷氨酸钠等几项主要指标均不达标,系伪劣产品。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华碧鉴定所可提供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黏剂等高分子材料相关鉴定服务,对各种材料及材料制品质量分析、成分分析、结构分析、化学性能分析、同类性和同一性方面做出准确物证鉴定